篇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com.cn.AllRightsReserved.
.com.cn.AllRightsReserved.
.com.cn.AllRightsReserved.
.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心得体会: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最新)
高举旗帜,强化伟大理论的引领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必须高举旗帜,强化伟大理论的引领作用,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政权的瓦解往往从思想意识领域开始,思想阵地一旦丧失,其他阵地也难以守住。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必须是统一的,否则就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险阻寻找到的科学理论指南,我们正是在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当坚定不移地捍卫其指导地位,不能有丝毫动摇。
对科学的遵循、对革命的坚定、对实践的自觉,不断地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永葆蓬勃生机的原因所在。新时代,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共识,在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对错误的东西理直气壮地进行批驳,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避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失语”“失势”“失声”等问题。同时,还应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推动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将主流意识形态深邃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入耳入脑入心,实现其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形成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大合唱”。
站稳立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意识形态是一种凸显阶级意识的特殊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是政党的一面旗帜,它以理论形态集中反映该政党的政治纲领和目标诉求,发挥着引领方向、凝聚力量、规范行为等重要作用,是政党获取政治认同的重要来源。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仍应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所谓坚持党性,就是指所有意识形态相关的部门和单位,所有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党员和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爱党、信党、护党、为党。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建设是做人的工作。评判意识形态建设好坏与否的最终标准,不是看其标语贴得多不多,也不是看其口号喊得响不响,而是看人民群众的接受度、认可度、满意度和践行度。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在现实生活中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就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坚持党性的真切表达。
把握重点,营造清朗向上的网络空间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网络电视、微博、微信等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舆论形成机理。这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对“以宣传嵌入社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意识形态工作模式提出了崭新的挑战。一些网络“大V”,经常将个人诉求夸大为社会关切,将发展问题意识形态化,将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阶段
性问题、甚至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说成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会出现的制度问题。网络具有全球性、互动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性,为个别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输出、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更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力场。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我们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应做到:一是所有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党员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提升网络领域意识形态的管控能力,真正成为善用网络开展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要强化阵地意识和主动思维,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让党的主张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三是强化网络空间的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规范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边界,明确网络管理主体的责任分工、权力边界、追责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对网络空间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严肃惩罚。四是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与时俱进,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创新
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背景下,面对意识形态建设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发展,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紧
跟时代潮流,让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必须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牢牢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的主攻方向。
积极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所谓意识形态建设理念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努力以新思维新视角打开工作新局面。如树立“大宣传”理念,改变原来宣传部门单打独斗的状况;树立最大公约数理念,最大限度寻求群众的利益共同点和共同价值观……所谓意识形态工作手段创新,就是要创新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难题破解的新举措新办法。比如,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大道理”和“小故事”相结合,“大主题”和“小话题”相结合,“我来说”和“大家谈”相结合,使意识形态建设接地气贴民心。
积极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基层工作创新。基层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弱,直接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和党的执政基础。因而,必须把基层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构建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工作机制,不断夯实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创新领导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工作责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
底的责任链,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创新督查考核机制,将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尺,将意识形态建设成效作为对干部使用、提拔、任免的重要依据,把意识形态建设考核量化、细化、具体化,充分发挥考核的约束和激励功能。创新协同配合机制,打破宣传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
篇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深刻把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着力点(20221220)6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需要深刻把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着力点。
首先,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和传承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和基本道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素养,使之成为我们在思想上的自觉追求和行动指南。
其次,我们要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我们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再次,我们要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离不开优秀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支撑。我们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作和传播,培养一大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使其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最后,我们要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作为一个有着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展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吸取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总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任务,需要我们在理论学习、核心价值观塑造、思想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下大力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下更大的力度。
首先,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培养。意识形态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因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我们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宣传。要实施全民教育计划,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教育以及公民素质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培养,使每个人都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传媒。媒体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和核心价值观。
要加大对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引导媒体努力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同时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严格规范网络空间,坚决打击传播封建迷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的行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纯洁性。
第三,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和形式。要注重创新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达方式和形式,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鼓励人们通过文字、演讲等方式来表达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艺、电影、音乐、舞蹈等领域的创新,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和音乐作品传达社会主义思想,激发人们的共鸣和共情。
第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法制化建设。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灵魂,必须依法加以规范和管理。要强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违法行为的打击,对散布封建迷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等反动思潮进行严肃审查和处理。只有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纲领和价值取向。
第五,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与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相适应。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研究,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求和困境,探索适应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和方法。同时,要加强对国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研究的学术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优秀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总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持。
篇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六个着力点
作为新时代中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形势下,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好意识形态工作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科学思想,也是我们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纵深发展。同时,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探讨,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精神。
二、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我们需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推进全面建设立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同时,必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让他们成为祖国的未来栋梁。
三、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推动文化产业的繁
荣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产品,注重培养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作用。
四、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地位
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地位,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强农村和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重点地区文化设施建设。
五、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日益重要。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与控制,落实网络安全法,积极推进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需要注重网络媒体的规范化建设,发挥好网络媒体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六、积极推进国际意识形态交流合作
意识形态不仅是国家根本大法,也是体现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和互相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在新时代,我们要积极推进国际意识形态交流合作,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强同各国媒体和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打造中国文化传播的品牌和形象。
总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任务重大而繁重,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全方位的宣传推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推进国际意识形态交流合作,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和提高。七、强化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加强各个年龄段的人员的意识形态教育,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和理念,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同时,还需要深入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引导个体主义思潮不断向社会主义核心思想靠拢。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成分,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八、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建设,发挥各行各业的优势,共同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
政府应扮演好引导和协调的角色,积极制定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政策和规划,并配合各种手段,统筹协调、推动落实。同时,还应加强与媒体、新兴互联网服务商和文化产业等部门的合作,共同营造面向现代化的网络空间和文化环境。
九、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
意识形态工作如要长远发展,还需要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政府部门应依据工作实际,综合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扩大城乡文化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发挥好各级图书馆、电影院、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同时,还需要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责任,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将引导意识形态工作向着更加扎实、规范和理性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有效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稳妥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和创新,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和广泛性。
总结:
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中国基本国策和精神基础,在国家建设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大局性,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地位,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推进国际意识形态交流合作,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篇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新时代提升党政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三个着力点
作者:郝淑芹
杨玉强
来源:《求知》2021年第1期
郝淑芹
杨玉强
意识形态作为政治领域中的一个敏感而又重要的范畴,对新时代的党政干部来说,它既是一种观念认识,更是一种能力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又红又专”才是硬道理,要把专业知识融入政治素养,让意识形态能力成为新时代党政干部必备的一项核心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理念形成到职业角色认同再到知识技能驾驭的过程而学习提升的。所以,党政干部意识形态能力不能简化为具体事件处理的技术、技巧或本领,而是要在各条战线的基层工作中由点及面辐射覆盖,能专业应对,善敏锐研判,敢主动发声,用情理化育,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的综合本领。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当前需要从三个着力点来提升新时代条件下党政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
一、培养在岗言岗的敏锐洞察力,提升党政干部的政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每一位党政干部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正确认识。新时代党政干部意识形态能力要从基于在岗言岗的职业角色认同来显现,对于工作领域所出现的、或明或暗的、形形色色意识形态问题的辨识能力来源于“在其位谋其政”的职业敏感性。因而提升党政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的第一个着力点就在于,要通过刚性职责历练措施形成“意识形态把控无小事”的职业理念,这种理念的形成对于主体能力提升来说,就不能是奖励惩罚机制和考核制度等这些外部力量传导所致,只能是内生动力使然,是通过对自身责任担当的肯定和对自身社会价值体现的追求而激发的自我职业认同。这种职业理念的产生才能激发主体创新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才能真正形成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之格局。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这就告诫我们,在理想目标实现之前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要怕直面现实的不完美和各方面工作的困难,为了理想信念,要敢于直面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挑战。作为伟大事业的宣传教育实施主体,每一位党政干部必须具备时刻清醒的洞察力与研究能力。更确切地说,这是对任何具体工作背后看不见的“硝烟味”的一种探究能力。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主流清朗,正能量突出,但是,意识形态的思想性形态、文化形态的呈现,也意味着“听话听音”的重要性。因为任何话语体系的表达背后都有意指,都有判断,都有价值取向。所以,意识形态工作的典型特征就是在舆论场中见高下,在交流表达中展交锋。故而,每一位党政干部在岗言岗、在党言党的政治立场,才是在意识形态上时刻清醒的依仗,只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才能练就一双洞穿各种社会思潮的火眼金睛。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时刻明确政治立场的底线,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不但自己要清醒地知道该怎么做,而且要给群众以明确的态度和清晰的界限。只有大家都清楚什么是我党倡导的,什么是我党反对的,才能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捍卫人民至上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因此,党政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凡事不从表象看问题,习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动向所在,习惯从政治责任考量细节,才能从根上从容应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做到防微杜渐,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价值认同。
二、培养在岗护岗的主动学习力,提升党政干部的政治胜任力
新时代党政干部提升意识形态能力要从在岗护岗职业胜任力角度来培养学习力。这种学习力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从任何一个从事党政管理岗位上的人来看,主体意识形态能力养成是通过对职责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政策方针的掌握程度来显现的,而且这种能力本身是综合性的而非单质性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生成的而非既成的,唯有通过应对现实的挑战并在其中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增强和显示其引领力量。因此,这种能力的提升和引领有力的效果就归功于岗位主体的学习力自觉提升,而不是仅仅把工作岗位视为一个无动于衷的谋生手段。在岗的每一位主体,是需要能够用真理的力量来说服人,用人格力量感染人,用真情实感打动人,用生动有趣吸引人,用担当作为征服人,这些内涵素质和道德修为均来自于岗位主体的主动学习、深入学习。既要把握市场经济实践规律,又要实现维护人民福祉的价值旨趣;既要揭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动机和实质,又要防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泛意识形态化”;既要剖析人性自私论的假道学,又要学会应对市场经济三大痼疾(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当今国人价值观领域的严重侵蚀。凡此种种,唯有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才能引领有力;通过展示魅力和绩效成果,才能谈得上不辱使命。
另一方面,从任何一个党政岗位的职责要求来看,要时刻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首先会面临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问题。面对交锋和激辩,每一位党政干部要想知其所以然,唯有认真研究其体系与本质,方能知己知彼,从容应对。应对的底气就在于每一位党政干部的强大学习力。学习能力是应对当前文化多元、新媒体多时空传播、舆论多角度发声、各种碎片化形态共存的重要制胜法宝。面对常变常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伊始就一直饱受各种质疑,但是我们要明白,善意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和创新的清醒剂和推动力,而恶意的批判同样能够通过对比来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因此,基于岗位的学习探究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前提和延伸价值引领的重要能力要求。唯有学习能力超强,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学了以后怎么办,怎样学透弄懂,才能应对有方,游刃有余;才能主动发声,多方面发挥引领力矩,让各种虚假无处遁形,以正视听。这就意味着,需要每一位党政干部在理论学习和对策探究上持续发力,学岗位所需,学创新之要,学前沿应对,学绩效把控,学习永远在路上。
三、培养爱岗荣岗的主体实践能力,提升党政干部的职绩效果
新时代提升党政干部意识形态能力还要从基于爱岗荣岗绩效发展的实践力方面进行着手。这里的实践力着力点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意识形态能力的功能本来就指向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意识形态工作尽管绝大多数指向思想文化领域,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但是从功能目标角度看,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的目标就在于展现“解题”功能,即因时代需要而产生,又在为时代服务过程中得到检验和提升。所以,这个“解题”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本身展开的过程。理论只有被实践,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与群众所关心、希望得到说明和解释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性和科学性。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唯实而不唯书的实事求是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从来不在书本的教条章句中,而在广大群众创造历史的行动中。作为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真理体系,它带给我们的是在必然规律中找到能动创造实践的方法。党政干部作为时代的追梦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的参与者,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接受锤炼,不断地探索理论应用并具体化为实际操作,才能真正展现作为建设主体的职业胜任力。
另一方面,实践应用能力是党政干部工作岗位绩效职责所在。意识形态能力之根本归结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应对技能、理念和知识基础,是该职责岗位要求使然。但“应用—掌控—引领”技能的形成绝非天生,也绝非一日之功,而需要实践应用能力的反复检验提升促成。需要每一位党政干部在工作中既善于正面迎敌,敢于应战发声,又善于日常防渗堵漏,不疏于每一个工作异态的纠偏管理;既要精通传统方法,又要紧跟新手段、新技能、新方法的潮
流;既重事务性工作,又重思想引领的融合契入,二者不可偏颇;既重眼前工作岗位及其服务对象的阵地动态把握,又重线上网络各种无形之思潮乱象;对苗头问题、倾向性问题既要有稳、准、狠的执行力,更要有理有据讲事实摆道理,不以情感情绪说话,不以空谈应对,不以捂、避、逃处之,方尽显意识形态能力之本位,引之领之,说之服之。
总之,意识形态工作既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又是一份必须做好还需以精准思维和专业气魄才能做好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人民如何共同努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如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激发群众既胸怀伟大事业又着眼于功成必定有我的奋斗意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每一位党政干部都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善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以自身实际的意识形态能力推进思想引领,凝聚共识。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透过繁荣的经济现象准确把握暗潮涌动的思想实质,做到防患于未然。面对全球化思潮的冲击,许多政治意识淡薄的群众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甚至开始质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鉴于此,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引路人,首先要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保持坚韧的政治定力,勇于做到政治担当,切实提升自身的意识形态能力,才能在复杂形势中破除重重迷障,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儒学复兴场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CKSJ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郝淑芹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杨玉强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欣
篇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探索
Exploration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七个着力点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对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文/王沛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对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更广范围推动着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在很大程度上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和最前沿。要在风险预判、思想共识凝聚、舆情处置、阵地建设、舆论引导、国际传播、组织领导等七方面着力,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判力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图之于未萌,虑之于942019.12未有”,并在讲话中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为此,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风险意识,时刻绷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总体国家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始终保持意识形态无小事的警惕心和警觉性,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化、复杂化保持清醒认识,不能因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而丧失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要领导干部要提高见微知著能力,在提高前瞻性和预测力上下功夫,对潜在的风险要有科学的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确保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潜在性、苗头性的风险有防范的先手,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努力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和早期阶段。及时发现研判处置各类以“标题党”严重误导网民、抹黑党史国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对传播虚假信息和散布谣言进行重点打击,帮助网民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理顺社会情绪。思想凝聚力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搞乱人心。必须以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为目标,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凝聚共识、人心和力量,让党的主张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在信息生产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新技术新应用提升优质内容生产效率,通过理念、形式、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提升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要加强网上文化传播,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批驳网上不良文化并重,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上宣传和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正面引导,聚焦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既有象征意义又有内涵价值的传统文化主题,围绕节日习俗、文化内涵、家国情怀等主题,以网络新媒体形式进行产品策划和集中呈现,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转变话语体系,将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政治话语和理论话语转化成网民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和网言网语,提高正能量传播的精准度,更好发挥其引领人、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的积极作用,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2019年10月20日上午,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媒体记者全力以赴呈现大会盛况。图/本刊记者刘沁娟摄思想文化基础。感舆情不敢作正面回应,对突发舆情不善作科学引导,甚至屡屡引发次生舆情,酿成网络意识形态事件。要抢占先机,做到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回应,主动发布权威可靠的官方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问题,通过梯次发布信息打击谣言,确保真实声音、权威信息不被边缘化,同时为网民提供多角度的报道和资讯,把掌握信息资源和信息沟通的过程变成逐渐占据舆论引导主导地位的过程,提高网民对政府部门处置突发事件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准确把握网上舆情“起源、跟进、延伸、放大”的演化机理、形成机制和传播链条,全面分析“谁在谈论我、主要是哪些观点、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做”等重要内容,准确定位舆情演化过95舆情处置力网络舆情进入门槛低、参与群体庞大、传播过程复杂,具有分散性、爆发性、互动性和偏差性等特点,传播效果呈“放大镜”特征。舆情产生聚焦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是网络意识形态事件的重要诱因。一些地方对敏
探索
Exploration程中“网民的关注点、信息渴求点和心理共鸣点”,真正把网上网下的舆情风险点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线上问题线下解决的原则,建立协调联动的舆情处置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及时发声、回应关切、选准渠道、把握节奏、媒体互动”的工作方法,既要防止酿成网上舆论风波,也不要躲闪回避舆论的关注。阵地建设力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意识形态传播媒介的争夺。要通过互联网这个阵地扩大意识形态工作的覆盖面,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具实效性、增强渗透性,不断提高网络阵地特别是网络传播能力建设。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好用好移动传播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占据网络传播制高点,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不断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加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服务,提高他们的导向意识、把关能力和专业水平,使网络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和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舆论引导力网络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形成“双向的去中心化交流模式”,一旦出现任何社会热点,就有海量的碎片信息汇聚而来,对其进行多维度解读,一些网民言过其实、夸大事实甚至制造谣言、恶意诋毁,以此煽动网民情绪,一些民间舆论鱼龙混杂,不断超越法律与道德962019.12的底线,造成极其负面的社会后果,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因此,净化网络舆论场,除了必要的网络监管措施外,舆论引导必不可少,而且亟须迅速壮大,提升能力。要明确引导重点,舆论的热点在哪里,网上评论引导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抓好重大主题、热点问题、焦点舆情的引导评论,批驳错误言论,澄清事实真相,做好解疑释惑。要注重方式方法,注意引导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坚持对内对外一体化引导、网上网下同步引导、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联动引导,聚焦传播源头和传播渠道两个关键环节,强化引导成效。要充分调动、激发情感因素的动员作用,通过议题设置和语态创新带来网民不同的情感体验,找到与网民契合的情感连结点,实现情感共鸣。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通过网络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争取形成最大共识。国际传播力只有下大力气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现我国在海内外增强话语权的重大突破,才能在世界范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要加强与国外各类网站和新媒体建立对外传播合作机制,用好海外文化阵地,开辟传播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运用全媒体多样化传播形式,移动化智能化融媒体技术,分众化互动式推送方式,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要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和表述,使传播内容得到更多海外受众的认同。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结合我国重大外交、国内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创作更多符合海外网民口味、能够深入人心的产品,并在海外社交媒体进行差异化、精准化推送,让外国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优秀传统,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聚焦国际社会关心的中国热点问题,做好选题策划和议题设置,深入分析梳理,批驳各种针对我国的无端质疑和不实攻击,增进理解,消除偏见,凝聚共识。组织领导力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绷紧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这根弦,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守好网络空间主阵地。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靠前指挥,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不断提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旗帜鲜明支持正确言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对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要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研究,注重规律探寻、统筹协调、系统治理,坚持管防并举、综合施策,把住重点关口,抓好重点环节,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在资源力量上加强统筹调配,培养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工作又具备网络素质的新型人才队伍。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考核,以考核促落实,实现考核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王沛栋:河南省互联网舆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推荐访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着力点 意识形态 维护